三国之志游戏

三国人物志??吴志张昭传:“举邦惮之”的东吴仲父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年少时好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尤其擅长隶书。张昭博览群书和同州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交好且都是当时的名士。

张昭二十岁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就任。后来徐州刺史陶谦又推举张昭为茂才,张昭还是拒绝应征。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于是把他拘禁起来。后来靠着赵昱的全力营救,才幸免于难。

东吴仲父,张昭

河西君以为:陶谦死后张昭为他做哀辞多是溢美痛惜的语句。因此张昭之所以不应陶谦之征,并不是轻视陶谦。

灵帝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末名士为表明自己不与一般的州郡士人同流合污,故多半在官府征召时选择隐居不出。

张昭的好友赵昱也是徐州名士,《后汉书》说他为人忠直,州郡也是屡次征召不应。最后在陶谦的逼迫之下才勉强出仕。

当时天下大乱,徐州的士人很多都选择前往扬州避难,张昭等人也都南渡江东。孙策起兵创业后,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带着他在后堂拜见自己的母亲,以同辈的礼仪对待他,并把江东文武大事全部委托给张昭处理。

张昭经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里面都在称赞他平定治理江东的功劳。张昭想把书信按下不表,但是担心孙策认为自己有私心。把他公之于众又觉得事有不妥。进退两难之间心里非常不安。

孙策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过去管仲作齐国的宰相,齐桓公是当世霸主,还一口一个仲父的叫个不停。现在子布贤能能为我所用,他的功劳不就是我的功劳吗?”

河西君以为:侍奉明主既然知道自己没有私心,那么为人出谋划策尽可能的做到忠、恕二个字就好了。如果书信的内容必须要让主君知道的,那即便事有不妥也要公布出来。如果书信的内容无关紧要,又觉得会让主君难堪那就不要公布,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张昭作为当世名儒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河西君以为大有不妥。反而是孙策度量弘远,有英雄的之气,御下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孙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托孤给张昭,对他说:“如果仲谋不能担此大任,您就取而代之。我死之后如果江东内部发生变故而不能平定,您就带领着淮西旧部慢慢返回故地,不用有什么顾虑。”

河西君以为:关于孙策托孤,历来都有争议。一说孙策是让张昭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投降曹操,而非笔者这里所说的带领部众回到淮西故地。但是细细考察,孙策死于建安五年五月,而北方的官渡之战要到当年的十月才结束。

另外孙策之死的起因是许贡串通曹操反对自己而被诛杀。后来许贡的门客为主报仇刺杀了孙策。因此孙策和曹操之间可以说也是有仇怨的。要说孙策让张昭投降曹操显得有些牵强了。

实际情况则可能是当时孙策从江西带来的勋旧和江东本地士族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孙策担心自己死后,会遭到江东士族的反噬。因此提前让张昭做一些准备,保全孙氏宗族。

张昭于是率领群臣迎立并辅佐孙权。孙权因为兄长亡故非常悲伤,因此没有及时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君主的继承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担负起先君的事业,并且把它发扬光大,以此成就功勋伟业。现在天下大乱,漫山遍野都是盗贼,您怎么只顾着寝卧哀痛,像一般的老百姓一样放任自己的私情呢?”

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并带领士兵出行,自此之后人心才安定下来。张昭也仍旧担任孙权的长史,职权和过去一样。孙权喜欢在野外打猎,经常骑马用弓箭射老虎。老虎甚至曾经跑到孙权的面前扒住了他的马鞍。

张昭不高兴地对孙权说:“将军怎么能这样做?作为君主,比的是如何驾驭英雄,驱使天下的贤才为他所用。难道比的是在田野中追逐野兽,与野兽较量勇力吗?如果一旦有失,您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孙权向张昭认错说道:“我年纪小考虑事情不周到,有些愧对您。”

魏黄初二年,文帝曹丕派遣使者邢贞封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入宫门之后,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没有人敢不尊敬礼节,因此法令也没有不实行的。然而你怎敢这样妄自尊大,难道是以为江东兵力薄弱,没有方寸的刀刃可以杀你吗?”

邢贞听到后赶紧下车。孙权于是封张昭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由拳在今天的浙江嘉兴)。孙权在武昌登上钓台,喝得酩酊大醉,让人用水泼洒群臣说道:“今天大家开怀畅饮,必须醉倒在钓台里面才能结束!。”

张昭不说话,便自顾自地到外面的马车里坐着。孙权叫人去喊张昭回来。对他说:“今天大家一起作乐,您发什么怒呀?”张昭对答说:“过去纣王作酒池肉林彻夜痛饮,当时也说是作乐,没人认为有什么不好的。”孙权听了后默然不语,面有愧色于是下令停止宴饮。

河西君以为:周瑜的传记里面说孙权刚刚掌权的时候,群臣是比较轻视孙权的。当时大臣对孙权的礼仪也比较简慢。是周瑜首先开始对孙权行君臣礼,之后孙权才慢慢开始掌控江东大权。

张昭作为托孤重臣,又有“君便自取”这样重量级的遗言加持。因此对孙权较为强势和倨傲的态度也就比较好理解了。吴人呼张昭为仲父我觉得非常贴切,对孙权张昭一直是像父亲训诫孩子一般。即便是到后期张昭只是作为江东的人望存在手上没有实权但依旧是如此。

吴大帝,孙权

张昭看着孙权说道:“老臣虽然知道陛下您不会听我的劝谏,然而之所以还是要竭尽所能尽愚忠,是因为太后病危之时叫老臣在病榻之下,遗诏托孤的言语还在耳边啊!”说罢涕泪横流。孙权也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哭泣。但是还是派了两位使臣出访辽东。

河西君以为:张昭两次提到自己受孙策和太后的托孤遗命辅佐孙权。第二次说这话的时候,孙权已经称帝,在吴国的威信和声望早已不可和几十年前同日而语。

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然后这个时候却还是想着摆自己托孤重臣的老资格,怎么可能成功呢?因此即便张昭说得再有理,也只能引起孙权的反感了。

张昭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很生气,竟然称病不朝。孙权对此深以为恨,就用土把张昭家的门封死。张昭见状也在府内用土封住门的另外一边。后来公孙渊果然杀害了张弥、许晏并且侵吞了使团的财物。孙权因此数次派人慰问并向张昭道歉。但是张昭始终不肯再次入朝。

孙权于是又在张昭的家门口呼唤他,张昭托词说自己病得很厉害。孙权因此放火烧张昭家的门,想以此来吓唬张昭。可是张昭见状还是紧闭门户。孙权只好叫人去灭火,在他们家门口停留了很长时间。张昭的儿子们只得一起扶起张昭出来,孙权用车载着张昭一起回宫,深深地引咎自责。张昭不得已只好重新入朝参加朝会。

张昭容貌矜持严肃,很有威严。孙权常说:“朕和张公谈话,不敢有所妄言。”整个吴国上下都非常害怕张昭。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张昭病逝,年八十一岁。

河西君以为:劝谏只要求自己做到无愧于心就好。如对方实在不听,闭口不言便是。如果因此发怒只能说明还是自我的修行不到家。主君已经放低姿态来找你,这时态度谦逊的辞让说是自己作为臣下没有尽到职责,从此君臣和好如初,自己则更加受信任,岂不是成就大事业的方法吗?

张昭是吴国的头面人物,但可惜只能用毁誉参半来评价。如果以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来看,更是差之远矣。

虽然他一直标榜自己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但是看他的传记却始终觉得少了一些东西。我想就是一个“诚”字。所谓“至诚如神”。他的走的每一步都想让自己更符合儒家圣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因为缺少了诚字,很多明明是对的事情,却让人觉得做的很刻意,总是让人不舒服。读之唏嘘!

三国人物志魏志??董昭传:鬼谷子再世,阴阳学艺术大师

三国人物志??魏志刘晔传:未战而已知胜负的天才战略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