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志游戏

三国:读志传的凭什么瞧不起读演义的?

聊三国的时候最怕碰见一种人:奉《三国志》为正统,凡是拿演义说事的,直接一竿子打死。这类人恨不得用放大镜把所有三国评论筛一遍,跟着就是:

只看过演义,没看过《三国志》??嗤之以鼻

说到演义和《三国志》不符的??立刻纠正

敢拿演义当正史用的??统统打死

这种三国“考据狂”,自己偷偷考据也就算了,偏偏好为人师,拿着本《三国志》追着别人上纲上线,本来想秀优越,其实锈了智商。

大多数人读三国纯属出于兴趣,开卷有益,多点谈资,得点感悟。至于是正史是演义,读者也没那么在乎,到了某些考据狂这里,读演义的怎么就低人一等了?

演义如果真不好能排四大名著?多少人先看的演义才有兴趣读正史?没有演义会流失多少潜在的三国迷。

聊三国不等于打擂台,不是我写一句观点等着别人来攻击我,读三国不是战赤壁官渡,搁这决生死呢?

聊演义也不等于没看过正史,敢拿这个判定别人文化水平的自己肯定没什么文化。

多少人嘴上考据三国,其实就是片面的吹毛求疵,见坏不见好,别人说对了不叫好,说错了往死里喷。

实际上,演义和正史真能分得开吗?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以史为根,不是虚幻架空。可见罗贯中没篡改历史,该有的历史大事件一个也没少,不违背历史常识,有可信度。

那么演义和正史究竟差在哪里?七分真三分假,假在哪?

答:“假”在细节。

正所谓:演义三国,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正史并不连续,夹缝中有很多空白,罗贯中用了小说的形式弥补了空白。正史中战争一笔带过的部分,罗贯中发挥想象额外加了细节,比如武将对决。

这些添加是在正史基础上完成的,虽略有夸张,但无伤大雅,少了不影响阅读,多了不影响历史,反而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何罪之有?

再者,这些演义出来的部分,又不是罗贯中的恶意篡史,而是文学加工,归属文学范畴,是小说独有的特色。一句话,爱看看不看拉倒,虚构之处不是正史,也是艺术,艺术和历史哪有高下之分?凭什么被瞧不起?

从统计学的角度说,《三国志》30多万字,《三国演义》70多万字,七分真也有40多万字,与正史字数相近,剩下二三十万字的演义部分,权当是赠送了。

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信也好,不信也罢,都是读者的自由,三分天下也不是考据狂拿放大镜打出来的,谁瞧不起谁?

严谨点说,不管是陈寿、裴松之、罗贯中,还是你我,都不是三国现场的见证,再牛皮的史料也不过是99%的还原度,正史未必就全对,演义未必就全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才是读书的乐趣,哪有贵贱之分?

君不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